瑞士罗氏以60.89亿美元名列榜首,美国辉瑞和德国拜耳以48.41亿美元和46.54亿美元名列第二、三位。
相信生物制药、化工以及农业领域的伙伴一定对德国拜耳(Bayer)不陌生,乃至说非常的熟悉。
德国拜耳(Bayer)是世界最为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更是能代表德国逐鹿世界的民族品牌。
德国拜耳(Bayer)的总部在德国的勒沃库森,在六大洲的200个地点建有750家生产厂,拥有120,000名员工及350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世界各国。
德国拜耳(Bayer)分为3个子集团公司和子服务企业,分别是:拜耳材料科技、拜耳作物科学、拜耳医药、拜耳技术服务、拜耳商务服务。
德国拜耳(Bayer)的产品品种类型超过10000种,是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该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被人们称为“世纪之药”;但也创造出了“魔鬼的杰作”,就是。
作为一家世界级创新企业,德国拜耳(Bayer)一直围绕着生物制药及农化核心领域,在全世界内大做文章。
2016年德国拜耳(Bayer)以467.69亿欧元的年营收、45.31亿欧元的净收益,位列世界500强第165名。其中处方药产品销售额增长8.7%(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后),营收达到164.2亿欧元。
同时在2016年还有一件事让德国拜耳(Bayer)变成全球瞩目的“明星”——斥资650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孟山都!
无论是在英国金融城、美国华尔街,还是在香港中环、德国法兰克福,又或者是强生、辉瑞,都时时刻刻盯着这一笔交易。一旦这笔收购达成,德国拜耳(Bayer)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农化品和种子企业。
报道称,这将是德国拜耳(Bayer)创立150多年来最大的并购案,影响程度及深度都令人咂舌,犹如一颗核弹投向世界生物制药、农化种子行业中。
但这个世界巨头德国拜耳(Bayer)是怎样成长起来?在其150年的历史中,德国拜耳(Bayer)又经历了什么?
直到1897年,德国拜耳(Bayer)旗下的化学家霍夫曼独立合成出了二乙酸,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
研究根据结果得出,其止痛效力远高于,可明显抑制剧咳、哮喘和胸痛,安定患者情绪,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天赐“神药”,德国拜耳(Bayer)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包治百病的特效药,并正式注册商品名为“”(Heroin),该名称源自德文heroisch一词,意为“女英雄”。
就这样“拜耳牌”横空出世,此后,的临床应用领域飞速拓展,涵盖治疗疼痛、抑郁、支气管炎、哮喘甚至胃癌。
疯人院的大夫开来镇定情绪,俄国的精神病医生更是脑洞大开,用它来为病人驱散“灵魂的痛苦”。各大登山俱乐部都建议成员在登前来一片儿,呼吸顺畅,登得更高。
到1902年,一个品种的销售利润已经占到整个欧洲制药行业的一成,达到了古往今来任何药物难以企及的高度,拜耳也赚得盆满钵满。
德国拜耳(Bayer)还首创了一种传承至今的推销手法。先给全世界的医生免费发放试用装,委托各种“砖家”做宣传神奇疗效的研究。再在《德国医生报》等“权威刊物”发表这些“砖家”们的研究成果,力证包治百病,绝不上瘾。
然而,问题很快就被发现,比的水溶性更大,脂溶性更强,更容易进入神经中枢发挥作用,成瘾性更强烈。从1910年开始,欧洲陆续推出法案全面禁止。
而德国拜耳(Bayer)则赶紧掉头,把主打产品换成1899年3月6日注册的品牌——阿司匹林,继续统治市场,而却在此后一个多世纪里,成为人类的幽灵。但阿司匹林却能神奇的延续“”的功效——为德国拜耳(Bayer)带来无法计量的财富。
成为有钱没处花的大土豪后,德国拜耳(Bayer)开始把眼光延伸到世界各地。并于 19 世纪末开始海外扩张,并逐渐进入北美、亚太、拉美、非洲等地。
一战期间,全球巨大的粮食短缺使得农业的经济功能和政治意义得到重视的问题。让这家巨头产生了想法!
当时的常规做法是用硫酸铜或氯化汞来处理种子,但是战争爆发后不久就使得铜变得很稀缺,而氯化汞的使用常常会阻碍处理过的谷物种子的发芽过程。
德国拜耳(Bayer)化学家 Georg Weseberg发现氯酚汞能有效控制真菌病害而不削弱处理后种子的发芽能力。
1914 年,德国拜耳(Bayer)将这 一有效成分以液体种子处理剂的形式推向市场,商品名为 Uspulun。该产品的优越性能使其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甚至使得当时一些国家强制农民使用该产品。
德国拜耳(Bayer)也由此将重心逐渐转移到农化领域上来,并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研制出了对操作人员更安全的干施 的 Uspulun 剂型,后又于 1929 年推出 Ceresan 粉剂,防效更好,汞含量更低。
而创新性汞基种子处理产品也为德国拜耳(Bayer)奠定了德国巨头地位,同时德国拜耳(Bayer)也从单一的染料业务逐渐发展到以农业、化工和制药业务为主的多元化业务结构。
由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全球贸易及结算都以欧洲为主。而德国拜耳(Bayer)借此机会利用地理(坐拥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与核心产品的优点,构建全球销售网络,进一步助力产品的销售业务。直到 1930年,拜耳超过 80%的收入都来自于出口。
但在二战过程中,德国拜耳(Bayer)被纳粹收拢,与纳粹在毒气方面有着深度的合作,甚至拜耳公司曾经还在奥斯威辛集中附近建立了一个厂区。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查封了德国拜耳(Bayer),以后又将德国拜耳(Bayer)拆散。
直至1951年,德国拜耳(Bayer)颜料厂股份公司重新成立。1972年,公司更名为拜耳德国股份有限公司,并迅速向国际化学和医药集团发展。
1986年,德国拜耳(Bayer)从美国製药公司斯特林·德鲁格公司手中重新购得在美国使用Bayer商标的权利。这是德国拜耳(Bayer)历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事件,因为此次收购使公司得以在美国重新使用“拜耳”作为公司名称。
这是75年来拜耳首次以自己的名称并以拜耳十字标识作为企业标识在美国开展运营。
1989年,德国拜耳(Bayer)购入美国纽约塔雷城的库珀·泰西尼康公司,由此变成全球最大的诊断系统和临床化学试剂供货商之一。
1990年,拜耳用17亿马克收购了加拿大艾伯塔的诺法公司橡胶部,并将其更名为鲍雷萨橡胶公司,其总部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伦多市。这次收购使拜耳变成全球橡胶领域内最大的原材料生产商。
1992年,德国拜耳(Bayer)将蒙拜公司、迈勒斯公司和爱克发公司与拜耳美国管理控股公司合并成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运营公司,名称是迈勒斯公司。1995年,美国的Miles Inc.被重新命名为德国拜耳(Bayer)公司。
2002年,德国拜耳(Bayer)股票以BAY为股票代号在全球最重要的证券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同年7月1日,德国拜耳(Bayer)集团开始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重组,从而形成了公司的组织结构。
而中国市场一直是德国拜耳(Bayer)不可割弃一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慢慢的变成为拜耳在亚洲的第二大单一市场,销售额约占该地区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
1910: 甲基橡胶Methyl rubber,第一个以工业规模生产的合成橡胶。
1935: Prontosil,第一种治疗细菌感染的磺胺药物。为此药物,拜耳公司的研究人员杜马克博士于1939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37: 聚胺酯,聚合反应产生新产品:类似橡胶弹性体之原料,黏著剂,发泡材料,高弹性纤维,涂装原料。
1956: Novodur,由ABS塑料製成的多用途、透过掼打能发生硬度变化的热塑性塑料。
1973: Canesten,第一种治疗人类霉菌性疾病的广效性抗霉菌药。
1985: Nimotop,新型大脑疾病治疗药品,也可治疗老年性大脑功能性障碍。
1991: Gaucho,系统性杀虫剂,拥有非常良好残效,对人类与环境极低毒。
1994: 拜耳购入北美施德林.温莎公司的非处方西药业务。同时重新获得了在美国及加拿大使用公司名称以及公司十字标志的合法权利。
1995: 标识疫苗,避免牛隻感染特定病毒疾病,同时也能区分已接种疫苗与受到野外病毒感染的动物。
1996: 蚤安Advantage,一种创新的抑制狗猫跳蚤的产品。BAK,生物可分解热塑性塑料,可用于薄膜和射出成型。
1999: 3月6日阿司匹灵Aspirin问世一百周年之际,德国利物库森市的拜耳行政大楼改装成了世界最大的阿司匹灵包装盒,这一工程的三项成就被载入了世界金氏纪录。
德国拜耳(Bayer)不仅承诺遵守“全球契约”,同时也是“全球契约”创始人(8家德国公司和全世界内约50家企业)之一。
自二战以来,德国拜耳(Bayer)一直奔走在并购、收购与材料创新的路上,不断的吸收消化,最终为拜耳所用。
据华尔街评估报告数据显示,德国拜耳(Bayer)已具备独立完成“人类播种计划”中的生命科学和食物无限大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