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海的个人生活半径,从北京的“点”,扩大到京津冀的“面”。以前他的生活围着制造转,这几年的工作重心向市场转移,公司还专门把京津冀地区重组为一个市场团队,就为了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我们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与北京中关村一致的政策环境。”胡建龙的感受,体现的正是京津冀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区域局限的努力
“星夜出门,星夜回家”的购药日子,在2017年1月迎来转折:北京参保人员就医直接结算率先在与养护中心一墙之隔的河北燕达医院实现
2014年初春,一张蓝图铺展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目标是打造一个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极。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2023年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协同发展合力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基本形成。
十年来,京津冀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协同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三地1亿多人的命运。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采访3位不一样的行业的人士,倾听他们讲述协同发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深刻变化。
工人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 SMC(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第二工厂工作(2024年2月28日摄) 单宇琦摄/本刊
春节前夕见到SM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清海时,他刚结束与日本总公司的年度视频会议,正准备从北京中国总部前往天津工厂。“我们正筹备天津工厂的二期开工仪式,准备在春节后选个好日子。”谈及工厂扩建,马清海喜笑颜开。
总部位于日本的SMC集团是全球知名气动元件研发与制造商,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SMC自1994年落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今已整整30年,马清海意识到,继续扩大产能,就必须走出北京,向外延伸。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SMC向外发展提供了契机。秦皇岛、唐山、沧州、廊坊、滨海、北辰……马清海的身影遍布京津冀各地,寻找适合扩大产能的发展空间。
“经过综合评估,我们最终选择了天津市北辰区,距离北京位置适中,到天津港仅有50公里。”马清海说,目前有一半中国工厂的货物,从天津港发往全球,便利的交通将带来更大助力。
经过反复考察、选址,最终SMC于2018年与天津市正式签约。经过两年多建设,从2021年8月启动生产以来,仅用3年,公司在天津的产值便突破10亿元,持续为中国的半导体、液晶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装备配套支持。
得益于三地产业链统筹布局、精准优化,公司把一些新产品试制逐步从日本转移到北京,原先既有成型的产能则扩大落地到天津。与此同时,公司在河北一系列产品配套也在加快布局。
马清海的个人生活半径,也从北京的“点”,扩大到京津冀的“面”。以前他的生活围着制造转,这几年的工作重心向市场转移,公司还专门把京津冀地区重组为一个市场团队,就为了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天津不仅营商环境同北京一样好,而且土地空间更广阔。因为有老工业区的基础和职业院校的配套,更容易招聘到适合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在马清海眼里,要服务好全国市场,生产和研发必须跟得上,因此天津将是未来20年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生产配套功能逐步延伸,让SMC在中国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业绩跑出上扬曲线。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年来SMC中国地区的产值快速攀升,2023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左右,是2019年的近3倍。
以往,京津冀三地研发能力和产业梯度落差大,一度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如今,三地加大产业创新协作力度,像SMC一样在北京“开花”、津冀“结果”的故事不断上演。
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是国家战略和属地政府“真金白银”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给予高额资金奖励,并支持公司在京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加强气动元件本地化研发与生产配套能力。这让日本总部对中国经济活力充满信心,选择继续“重仓”中国。如今,一个宏大的对华投资项目摆在马清海面前,让他踌躇满志。
2023年,SMC总部批准立项,将在北京投资5亿元建设2万多平方米的“亚太创新中心”,不到200人的研发队伍扩充到350人,并与亚洲别的地方的工厂联动。“创新中心建成后,面向中国半导体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等市场的自主研发比例将大幅度的提高。”马清海说。
马清海说,近十余年SMC在全球的增量,50%来自中国市场。2018年中国市场销售只占全球的15%,随着中国自动化产业的提升,如今这一比例已经增长到26%,成为公司全球第一大市场。
京津冀协同编制氢能、生物医药等六大跨区域产业链图谱,实施产业链“织网工程”,为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提供“导航图”……一系列产业协同政策的“组合拳”,让马清海信心倍增。
“市场和政策的双驱动下,我们将继续扩大布局,搭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东风,乘势而上。”他说。
今年春节前,为了给农历新年的业务起个好头,山西人胡建龙一早便准备驱车前往河北衡水,他要考察公司一处智慧农场的选址。
作为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自2018年将企业总部从北京迁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来,胡建龙的多城生活已成常态。
在企业一处温室大棚里,记者看到,西红柿苗的灌溉水量、光照时长等都被计算机精确控制着。通过传感器、浇灌设备、软件算法等一套智慧农业技术体系,植物要说明都由植物“自己说了算”。
“通过精准监测大棚内温、光、水、气、肥等关键农业参数,结合大数据分析,我们的产品便能科学指导农作物种植,甚至预估未来产量。”胡建龙介绍,这套智慧农业技术体系,已经辐射京津冀乃至更加广阔的市场,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总有周边地区的客户驱车前来问询考察。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内多节点、网络状的交通运输结构加强完善。截至2023年11月底,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已逾1.1万公里。
把天津视为创业“宝地”的胡建龙感触颇深,他的创业故事始于2014年,因瞄准物联网应用领域,胡建龙选择北京作为创业起航地。公司起步头两年,小而精的研发方式令企业技术迅速储备。但当研发转向生产时,公司急需一片可以将产品大规模投入应用的场地。
首次来到天津考察是2016年,胡建龙敏锐意识到公司的成长困境:北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高昂成本,与公司发展初期紧张的现金流形成矛盾,公司要度过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时期,必须有所取舍。
京津冀协同发展令他看到机会,北京的科创资源链接津冀地区性价比更高的中试和制造基地,三地“研发、中试、制造、销售”的产业格局不断完善。
2018年,科芯正式来到天津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从对接北京科研资源,到协调天津办公场地,园区与京津主管部门的合力,令胡建龙的“同城感”愈发强烈。“我们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与北京中关村一致的政策环境。”胡建龙的感受,体现的正是京津冀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区域局限的努力。
落子滨海-中关村科技园5年多来,科芯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从13个增加至81个,企业服务的智慧化农业种植生产基地达到40多个,企业年订单额从100万元增长到5000万元……
科芯的故事是三地协同发展的缩影。据统计,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如今,企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乡村振兴的推进令胡建龙更加看好智慧农业的前景。“未来我们还将在领域内持续深耕,助力更多农产品‘智慧’起来。”
河北廊坊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入住老人在娱乐室打乒乓球(2023年7月20日摄) 赵鸿宇摄/本刊
伫立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思菩兰路过街天桥,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以下简称“燕达养护中心”)副总经理李东辉心生自豪:左眺是燕达养护中心一、二期项目,右望便是新落成的三期项目,左右联通。与燕达养护中心一河之隔的,是北京市通州区(北京城市副中心)。
“没想到燕达养护中心能建到三期,没想到北京老人主动‘上门’享老,没想到京津冀养老协同利好政策接连落地。”谈起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的感受,李东辉一连说了3个“没想到”。
李东辉清楚地记得,一系列“没想到”背后,曾经横亘着多大的困难。2010年底,一个偶然机会,李东辉结束“北漂”,应聘进入燕达养护中心。彼时的燕达养护中心,一墙之隔就有河北燕达医院,医康养结合优势显著,但入住老人只有几十位。
“入职之初,工作并不顺利。”李东辉坦言,受限于当时养老观念和京冀两地医保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北京老人跨省看病报销难,来一河之隔的燕郊异地养老推进起来难度很大。2014年前,燕达养护中心的参观转换率不到1%,那时他对一期项目住满都没有信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北京、河北持续开展养老领域合作。从2014年开始,慢慢的变多京籍老人选择到河北入住养老机构。
2016年起,北京市实行“政策跟着老人走”的补贴模式,加大医养结合支持力度,助力燕达养护中心医养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服务水准不断提高。“我看到了燕郊养老事业的未来。”李东辉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有利机遇,燕达养护中心成为第一批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2017年以前,尽管医保等政策的壁垒还未破除,但京津老人逐渐开始青睐燕达。”李东辉说。
入住老人逐年增长,往返京冀购药的经历成为李东辉记忆犹新且“最头疼”的事。每月5日和20日,燕达养护中心组建十几人的“购药小分队”赴北京医保定点医院帮老人买药,办公室的地上写满北京各大医院的名字,每个名字旁边放着一堆购物袋,里面装着北京老人的医保卡和药单。
“前些年进京以公交车为主,都是天不亮就出发。”李东辉说,挂号排队、取药排队、缴费排队,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绿色通道,能少排队就好。
“星夜出门,星夜回家”的购药日子,在2017年1月迎来转折:北京参保人员就医直接结算率先在与养护中心一墙之隔的河北燕达医院实现。
“就医看病不需要两地来回跑,在隔壁医院就能看北京专家的门诊,刷一刷医保卡就能直接医保结算。”2018年,经过一番考察,燕达养护中心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与北京相互连通的系列医疗保障政策,最终让北京老人滕秀明下定决心在这里“安家”。
漫步在燕达养护中心宾馆式养老公寓,环境整洁温馨,沙发、电视、冰箱一应俱全,卫生间、桌椅、床铺乃至电梯间等都实现适老化设计。目前,这里已入住近6000名老人,其中九成以上来自北京。
刷医保卡直接结算报销,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医养结合提升医疗水平……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基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便利,持续加强养老资源对接、提升,努力为三地养老协同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切身享受到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十余年来,李东辉庆幸当初选择燕达养护中心,完成了从基层员工到副总经理的职业转变,也为自己从事养老事业感到自豪,更体会到“越融入养老事业就越热爱,也因为热爱才更愿意坚守。”
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河北燕达医院成为河北省首家三甲民营综合医院,引入北京专家团队,全方面提高医疗水平,入住老人就医有了更好保障。
李东辉介绍,按照廊坊市与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签订的《通武廊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廊坊域内养老机构收住京津老人,可享受每床每月100元至700元的运营补贴。
环境优美的燕达养护中心内,曲折的甬路通向远方。李东辉拿上刚刚收到的一份来自燕达老人远方家人委托转达的生日礼物,走向一栋养老公寓,为老人送上温馨祝福。“养老事业前景广阔,令人期待,我和老人们的故事还要再讲十年。”李东辉说。